穿过复兴中路、康平路、宛平路这些永不拓宽的马路,走在衡山路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下,远远望见“小红楼”就要到了,曾经是许多热爱音乐的人们日常里最享受的一件事。那里能买到最心仪的唱片、盒带、CD,那里有《音像世界》杂志。在许多七零后的眼里,“小红楼”是一个音乐殿堂, 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圣地。
昨天,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了特别制作的小红楼纪录片《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错过首播没关系,10月21日15:00,还能在纪实频道观看哦~
神圣的音乐殿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在这里诞生。一代又一代中国音乐家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小兔子乖乖》到《大路歌》,从《渔光曲》到《天涯歌女》,从《夜来香》到《玫瑰、玫瑰,我爱你》,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到交响序曲《红旗颂》,这些华人音乐经典,都在这里完成唱片的录音、制作和发行。
经过地块改造和重新设计,这座设计精美的欧式小洋楼,依然伫立在它原来的位置,但人们记忆中的中国唱片厂已经不再,旁边的大中华橡胶厂也只保留一根高耸的烟囱。代之而起的是与衡山路连为一体的徐家汇公园,作为徐家汇源景区的一部分。
小红楼地址
小红楼的历史,是一部音乐百年史;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让我们跟随纪录片《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追寻华人音乐中的时代强音和海派气息。
上海人叫“小红楼”,前面总会加上“百代”二字,念成“百代小红楼”。“百代”,是法语Pathé的音译。这是有来历的。
留声机和唱片的发明,开启了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二十世纪初叶,法国人乐浜生把1877年发明的留声机带到了上海。这种“伶人唱歌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声”的机器让当时的上海人异常兴奋。
留声机
1921年,乐浜生建立的法国东方百代唱片公司购下徐家汇路1434号地皮(现徐汇区衡山路811号)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录音棚“百代小红楼”,从此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的历史。此后的数十年里,这里也是亚洲最大的录音棚。
小红楼标牌
解放后,这里成为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在地,也是中国唱片厂录音室,直到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在城市化综合治理和改造中,成为徐家汇源景区的一部分。
中国从此有了流行歌曲
1927年,由作曲家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在小红楼录制诞生,由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唱片一出,马上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轻快的节奏中,既有熟悉的民谣曲调,又融汇了当时时髦的西方爵士乐曲风,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诞生了。
黎锦晖、黎明晖父女
黎锦晖创作的歌曲,融汇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写市民熟悉的都市生活、都市情感,新鲜动感,易学易唱。区别于传统的伶人戏曲,当时的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字——时代曲。直到今天,黎锦晖创作的《桃花江》依然流传在海外华人中间。“桃花江是个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一代又一代华侨哼着这朗朗上口的歌词,祖国、故乡、少年记忆,就这样浮现在眼前。
纪录片《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中,黎锦晖之子黎泽荣走进小红楼,为观众讲述黎氏父女两代人开创的中国流行歌曲——“时代曲”这个大IP,是如何随着上海近代化、都市化的历程,应无数市民内心的需要而出现的。
中唱上海分公司保存的
早期百代公司录音记录簿
《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中,有一套珍贵的史料披露。这就是和报纸一样大、比砖头还要厚的几大本“百代公司录音记录簿”。最初的记录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考证起来十分容易,因为上面的每一次录音记录,都清晰地标明了年月和日期。《毛毛雨》的录制时间是1927年2月。
时光让这些厚厚的记录簿的纸面变黄,但用墨水,甚至用铅笔写下的字迹却清晰如旧。有些还是中文、法文对照的。
中唱上海分公司录音记录簿
记录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早在百年前,百代公司就以它先进的管理理念,把唱片的生产流程做得专业而有据可循,这才让今天的我们,能依循它,追索中国现代音乐诞生、嬗变的轨迹。翻看着这些发黄的记录,一种感怀之心油然而生。
国歌唱片的两件珍贵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的诞生地,这是小红楼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之所以如此珍贵的重要原因。在中唱上海分公司的鼎立支持下,保存于该公司唱片母版库房的瑰宝——《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母版将在《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中呈现并播放!
1935年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第一版录音在小红楼录音棚录制完成。《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左翼文化重要领导人、电影剧作家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歌谱
为什么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唱片会诞生在小红楼?《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不仅细述了它的来龙去脉,而且有诸多珍贵细节披露,例如,第一版录音,是由七人演唱的,究竟是哪七位歌唱者?曲作者聂耳是怎样走进小红楼,并在百代音乐和进步电影的宽广舞台上,完成他永留史册的国歌创作和《毕业歌》《卖报歌》等名曲的?片中还将展示聂耳珍贵的动态影像和亲自演唱的《码头工人歌》《打砖歌》。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于9月27日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78年,经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正式将该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还将独家披露一件珍贵文物,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代国歌”之后的首张大型管弦乐队录音唱片,它录制于1949年11月,由上海大中华唱片厂录制出品,由上海工部局乐队改制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队演奏。
从七人演唱版《义勇军进行曲》到管弦乐队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上海以它完备的音乐产业链和勇立潮头的创新气概,永久载入新中国音乐史册。
中唱小红楼的镇宅之宝
195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十周年这一天,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何占豪、陈钢作曲,小提琴专业二年级学生俞丽拿担任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演。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协奏曲,是中国现代音乐走向世界,将民族化与国际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俞丽拿
1959年国庆节前夕,由俞丽拿担任独奏的《梁祝》,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中国唱片厂在小红楼里将它制作成唱片。从此,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传遍华夏大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有幸邀请到俞丽拿老师与她昔日中唱的录音师干志雄回到小红楼,共叙当年的激情岁月。
俞丽拿与干志雄
对于中唱上海分公司(含中国唱片厂)来说,1959年俞丽拿演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镇宅之宝。因此,当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启动,其中的子项目“黑胶复兴计划”立项之时,1959年俞丽拿演奏版《梁祝》被选为首张纳入复刻计划的中唱出版音乐作品。
黑胶复刻计划专用设备
“UOD黑胶工坊”位于上海虹漕路421号。通透明亮的开放式黑胶唱片生产车间、现代化的黑胶制版刻纹工艺、浓郁醇厚的复古文化氛围,都让这个地方充满了现代音乐工业生机勃勃的气息。
黑胶工坊的任务墙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正在复刻的音乐作品。这项鲜为人知的音乐工程,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价值;未来,黑胶复刻计划将逐步提⾼产能,激活和释放中国唱⽚的百年积淀。
音乐中的上海城市精神
上海是一座伟大的都市,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上海的城市精神中,红色的基因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上海现代化历程相生相伴的产物。凭借近代一百多年的工业化和全球化机遇,上海成长为远东金融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贸易港口,也诞生了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进步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和数量庞大的工人阶级。
用音乐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决心,是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一代进步音乐人的使命。解放后,成长在红旗下的音乐家,在上海这块音乐的沃土上,不仅传承了这种音乐中的红色传统,而且提升到了新高度,这就是用娴熟的西方交响音乐技法来表现红色主题,体现当代海派音乐引领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965年诞生于上海的《红旗颂》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作品。
《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将已届九十高龄的《红旗颂》作者、作曲家吕其明请回了小红楼。“这里曾经是我的战场啊!”,吕其明前辈的一句感慨,将思绪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昔日小红楼和它旁边的
大录音棚照片
同样,海派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让我们无法忘怀那些优美动人的海上名曲,也无法忘怀像陈歌辛这样的海派音乐家的贡献。《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首次披露由陈歌辛创作并首唱,却无法灌制成唱片的《度过这冷的冬天》的幕后故事。
上海以它多元化的文化基因,造就了融汇东西方音乐元素、丰富立体、不拘一格的海派音乐。陈歌辛作曲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作为第一首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中国现代流行歌曲,不仅在1950年代登上美国权威的流行音乐榜Bill Board第三名位置,而且至今影响不减,成为烙印着“上海创造”的音乐经典。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作者之一陈钢先生,正是陈歌辛先生哲嗣。在这里,我们将《在这里聆听时代之声》中,陈钢先生描述《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点睛之笔:
一座城市,它的精神的高度、宽度和亮度,是与这座城市的人的创造力分不开的。
音乐,作为人类创造力的高度体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座城市需要自己的音乐殿堂。建立小红楼博物馆,这个几代人的夙愿,必将实现!
标签:上海电视台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