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托管巴勒斯坦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导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回顾这场中东战争,从起源到今天。

以色列-阿拉伯冲突:从 1948 年起源至今

以色列与阿拉伯冲突概要- 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主义的推动下,许多犹太人从欧洲前往巴勒斯坦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之后,这一移民浪潮进一步加剧。然而,这种现象导致了与当地民众的严重摩擦,最终演变成犹太民族主义者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内战。1947 年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实施了一项计划,将巴勒斯坦分为两个国家:一个是犹太人国家,另一个是阿拉伯国家。

领土分割后,犹太国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国名以色列。西岸或加沙地带的阿拉伯领土发现自己被孤立。阿拉伯国家联盟立即向以色列宣战,标志着阿以冲突的开始。随后以色列与其邻国之间的冲突极大地加剧了并行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1967年,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带。1973年,阿拉伯国家发动赎罪日战争进行反击。从那时起,巴勒斯坦人寻求独立并建立一个得到承认的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阿拉伯冲突:从 1948 年起源至今

阿以冲突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当欧洲的犹太社区遭受欺凌、迫害和屠杀时,犹太复国主义在 1880 年代发展起来。这场政治和宗教运动致力于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英国于1917年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承诺支持这一项目。大屠杀之后,向“应许之地”的大规模移民浪潮开始并加速。当地阿拉伯民众抗议这些大规模抵达,导致内战。英国人对局势不知所措,离开了巴勒斯坦,并将其托管权移交给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分割巴勒斯坦领土的计划分成两个国家,一个是犹太国家,另一个是阿拉伯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独立。第二天,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和外约旦联合起来对抗以色列并进入该领土。

大屠杀/最终解决方案:犹太人种族灭绝总结浩劫。由纳粹德国决定的最终解决方案,或称为“大屠杀”,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亮点之一。目标:灭绝犹太人。阿以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阿以冲突是指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多次战争。这些冲突的原因和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1948年,阿拉伯联盟反对托管巴勒斯坦分治,并拒绝承认以色列国。为了捍卫当地阿拉伯人口的权利,成立了一个联盟,并决定进行军事干预。然而,这个联盟是不稳定的,因为每个成员都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所有人都希望在大英帝国离开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以色列-阿拉伯冲突:从 1948 年起源至今

巴勒斯坦地图(黄色),西南部是加沙地带,东边是约旦河西岸

冲突期间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成为同时发生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核心要求。还增加了其他紧张点,例如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及其圣地的控制。1947 年联合国决议将这座大都市置于国际管理之下。但在 1948 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这片飞地被占领并一分为二。外约旦管辖该市的东部,犹太国家管辖该市的西部。然而,1967 年的六日战争期间,东耶路撒冷最终被以色列吞并。巴勒斯坦人随后继续声称它是其国家的首都。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加沙和西奈半岛的定居点是另一个争论点。以及控制位于以色列东北部的提比里亚湖盆地。这一重要的淡水来源地毗邻加利利和戈兰高地,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地缘战略位置。

以色列-阿拉伯冲突:从 1948 年起源至今

埃及、叙利亚等战争有哪些?独立战争(1948-1949):1948年5月15日,埃及、外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向以色列宣战并进入巴勒斯坦。阿拉伯联盟在各条战线上都遭到失败,于 1949 年与犹太国家签署了停战协定。事实证明,战后谈判达成的停火协议比 1947 年对以色列更为 有利。第一次以色列-阿拉伯冲突导致 50 万巴勒斯坦难民移居邻国。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1956年7月,纳赛尔总统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以色列担心其海上交通被埃及人封锁。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IDF)在西奈半岛发动闪电战,并于11月3日攻占沙姆沙伊赫。法国和英国介入,但迫于美国和苏联的压力,行动被迫终止。六日战争(1967年):1967年5月19日,埃及重新控制了西奈半岛,并效仿叙利亚在其边境集结了数支装甲部队。作为回应,希伯来国家于 1967 年 6 月 5 日发起了预防性军事干预。这次行动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短短六天内就击溃了对手!1967年6月10日停火后,以色列吞并加沙、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和东耶路撒冷。消耗战(1967-1970):从1967年7月开始,埃及和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发生了真正的消耗战。纳赛尔的目标是通过苏联提供的武器迫使对手从苏伊士运河撤军。1968年,以色列军队修建了巴列夫防线,这是一条长约200公里的防御工事链。这场阵地战于 1970 年 8 月结束,威胁要摧毁两国的经济。赎罪日战争(1973):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对以色列发动攻势,令这个犹太国家措手不及。最初,以色列国防军将防御力量集中在戈兰高地,其空军在那里击退了叙利亚人。然后它转向西奈半岛并突破埃及防线。1973年10月25日,在美国人的压力下,特拉维夫政府接受了新的停火协议。赎罪日战争:1973 年阿以战争概要六日战争:以色列在六天内取得胜利苏伊士运河危机:总结、历史、冲突根源以色列-阿拉伯冲突:从 1948 年起源至今

包括黎巴嫩在内的战争有哪些?

第一次黎巴嫩战争(1975-1990)期间,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军队进入黎巴嫩,击败在那里避难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几天之内,它就席卷了黎巴嫩军队,并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赶出了该国。新当选总统巴希尔·杰马耶勒遇刺后,以色列人于1982年9月15日进入贝鲁特。数百名巴勒斯坦难民遭到黎巴嫩民兵的屠杀。战斗中诞生了一个亲伊朗的武装组织:真主党。

2006年7月12日,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爆发,真主党在边境地区俘虏了两名以色列士兵。几个小时后,事态升级,犹太国家在黎巴嫩发动了新的攻势。道路、桥梁、工厂、油库、机场……所有基础设施都遭到以色列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以色列国防军的主要目标是贝鲁特和黎巴嫩南部,那里有超过1000名平民丧生。经过 33 天的战斗,联合国停火结束了敌对行动。

黎巴嫩战争:1975年至1990年内战概要从 1975 年到 1990 年,黎巴嫩内战中,不同的民兵组织为争夺国家控制权而发生冲突,但也有外国军队,例如 1982 年介入的以色列军队。摘要如下: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会带来哪些后果?

以色列-阿拉伯冲突在人员、经济、政治和领土层面产生了多重后果。这些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达双方数万人死伤。经过数十年的对抗,埃及和约旦分别于 1979 年和 1994 年与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 2020 年 9 月 15 日批准的《亚伯拉罕协议》允许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苏丹和摩洛哥实现关系正常化,美国的斡旋。

阿以战争加剧了正在发生的巴以冲突。事实上,这些无数的冲突使以色列能够以牺牲当地居民为代价吞并新领土。六日战争后,以色列控制了整个巴勒斯坦并开始占领被征服的领土,导致数十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出家园。以色列在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殖民化加剧了巴勒斯坦民族情绪,导致两起致命的起义。日益紧张的局势也引发了武装民兵的出现例如巴解组织、真主党和哈马斯,他们使用火箭弹袭击、劫持人质、自杀式袭击和劫机等多种行动手段,针对军队和平民。

1994年,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根据奥斯陆协议成立。这个阿拉伯当局在以色列的军事支持下获得了一定形式的自治权。2000年代,哈马斯加强了对加沙地带的控制,并加大了对犹太国家的攻击力度。尽管冲突和殖民化仍在继续,但解决冲突的前景却越来越渺茫……此外,尽管有多个和平进程,但建立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的计划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陷入死胡同。

阿以冲突的关键日期

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国诞生

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结束当天,犹太机构主席戴维·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独立。该声明批准了 1947 年 11 月 29 日联合国决议,该决议记录了巴勒斯坦领土分为两个国家。因此,它通过标志着中东犹太国家的诞生,具体化了五十年前开始的犹太复国主义计划!

1948 年 5 月 15 日——第一次阿以战争

独立后,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拒绝承认以色列国。1948年5月15日,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和伊拉克对其宣战,并进入前托管地巴勒斯坦。今年夏天,经过一个月的休战后,以色列军队以闪电般的攻势击退了敌人。阿拉伯联盟将在明年请求停战。随着战斗,近50万巴勒斯坦难民被迫逃离。

1948 年 5 月 25 日 — Ben Nun 行动

“本农行动”于 1948 年 5 月 25 日至 7 月 18 日期间进行,被称为“第一次拉特龙战役”。它的目的是占领当时连接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唯一道路。尽管进行了 5 次袭击,以色列国防军仍无法夺取阿拉伯阵地。该遗址一直受约旦控制,直到六日战争才被吞并。

1956 年 10 月 22 日 — 对抗埃及的联盟成立

1956年,纳赛尔总统下令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作为回应,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秘密会面并决定军事干预。塞夫尔协议签署后,“火枪手行动”于1956年10月22日开始。以色列在西奈半岛袭击了埃及,而英国和法国则敦促交战各方停止战斗。西方人随后部署了空降部队并控制了运河。

1967 年 6 月 5 日——六日战争

1967年5月,埃及和叙利亚开始在与以色列接壤的边境集结大量装甲部队。犹太国家决定先发制人,并从 1967 年 6 月 5 日起猛攻阿拉伯阵地。仅仅六天之内,以色列国防军的闪电攻势就击溃了对手。西奈半岛、戈兰高地、西岸、加沙和耶路撒冷东部被吞并。以色列开始对被征服的领土进行殖民化。

1973 年 10 月 6 日 — 赎罪日战争

犹太节日赎罪日期间,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协同攻势。得益于出其不意的因素,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在西奈半岛取得突破。措手不及的犹太国家迅速反击。首先是在戈兰高地,以色列国防军击退了叙利亚军队,然后是在西奈半岛,驱逐了纳赛尔的军队。在以色列最初拒绝后,停火最终于 1973 年 10 月 25 日生效。

1982 年 4 月 25 日——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

六日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于 1982 年 4 月 25 日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这一决定是在安瓦尔·萨达特和梅纳赫姆·贝京签署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三年后做出的。作为对犹太国家承认的交换条件,后者从半岛上撤离了众多犹太定居者。埃及由此成为第一个与以色列实现和平的阿拉伯国家。

1982 年 6 月 6 日 — 发起“加利利和平”行动

面对北部边境巴勒斯坦人的抵抗,以色列决定对黎巴嫩进行新的军事干预。“加利利和平”行动迅速抵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围困的贝鲁特。经过美国的斡旋,巴解组织及其领导人阿拉法特被西方国家撤离。以色列军队从该国撤军,但在黎巴嫩南部保留了一个缓冲区,直到 2000 年。

1983 年 5 月 17 日——以色列-黎巴嫩和平协议

为了结束两国之间的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于1983年5月17日缔结了和平协议。希伯来国家承诺从被占领土撤军,黎巴嫩则保证其边境安全。在紧张的政治背景和叙利亚压力下,黎巴嫩政府于1984年3月5日废除了这一协议。

1996 年 4 月 11 日——以色列发起“愤怒葡萄行动”

1996年春天,以色列北部的几个城镇成为黎巴嫩火箭弹的目标。作为回应,以色列国防军发起了“愤怒葡萄行动”。在 16 天的时间里,它轰炸了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部队,将他们赶走。进攻期间组织了1000多次空袭,投下了25000多枚炸弹。军事行动造成 175 人死亡、350 人受伤,其中大多数是平民。

1996 年 4 月 18 日——以色列国防军轰炸迦纳难民营

1996年4月18日,卡纳维和人员营地遭到以色列军队长达20分钟的轰炸,造成106名难民死亡。这一悲惨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愤慨,要求国际社会作出解释。这个犹太国家承认错误,声称想要打击真主党在附近设立的阵地。为了防止进一步的平民伤亡,停火于1996年4月27日生效。

2000年5月23日——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

2000年5月,以色列总理宣布从1985年以来被占领的黎巴嫩南部撤军。这一仓促撤离是在亲以色列的黎巴嫩军队面对真主党攻势崩溃之后进行的。什叶派民兵和以色列国防军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以色列国防军从“安全区”撤离了阵地。以色列军队最终离开黎巴嫩并撤退到黎巴嫩境内。

2006 年 8 月 14 日——以色列-黎巴嫩冲突停火

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于7月12日开始,于2006年8月14日停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特别呼吁停止敌对行动并撤出以色列军队。它还规定部署联黎部队、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以及解除真主党的武装。

标签:以色列 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