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叶克飞
发于2021.11.22总第1021期《中国新闻周刊》
整座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雷根斯堡仅有13万人口,但在德国已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据记载,早在石器时代,其附近便已有人居住。两千年前,罗马人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抵多瑙河,公元79年开始在雷根斯堡地区设置军事碉堡。公元170年,罗马皇帝下令在此兴建可驻扎6000人兵团的要塞,同时也出现了居民区和阿尔卑斯山北侧最古老的古罗马酿酒厂,是为雷根斯堡城市雏形。
如今的雷根斯堡,遍布石板路和中世纪建筑。作为雷根斯堡教区主教堂和莱茵河以东唯一的法式哥特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是当之无愧的地标,也是我探访的重要目标。
圣彼得大教堂正立面。
大教堂始建于1220年,曾两次被大火烧毁,后于1275年重建。但这个重建过程充满坎坷,因为地方教会和民众财政困难,14世纪末一度停工,直至1520年阶段性完工。之所以说是“阶段性”,是因为它当时并无塔顶。到了1613年,教堂再度启动建设,竣工时已是1872年。整个重建期长达597年。
从停车场出来,大概前行几十米,穿过一道拱门,就走到教堂的侧后方。白灰色外墙向前延伸,一个个尖顶矗立于墙身。走到正面,便是雄伟的教堂塔楼,哥特式的复杂尖顶,斑驳的墙身,无不带着岁月痕迹。它的中殿高32米,塔楼高105米,教堂内总长86米,宽34.8米,以中世纪玻璃花窗闻名。
对于这样的教堂,可用的词汇十分匮乏,让人更加感受到影像的直接与可贵。相比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它的高度和规模都差了一截,但能被称作科隆大教堂的“兄弟”,可见其宏伟。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雷根斯堡的另一个地标——石桥。
从圣彼得大教堂向北走,穿过一两条石板路,便走到多瑙河边。雷根斯堡位于多瑙河与雷根河交汇处,河面并不宽阔。我到访时,石桥正在维修,工程车与吊臂车在桥面上运作,工程帆布将老桥围裹大半。与之紧紧相依的铁桥则依然开放,供人通行。站在铁桥上,也可见到石桥的大概形貌,那是与大教堂完全不同的古朴低调。据说欧洲许多石桥都模仿它修建,包括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桥、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石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石桥和法国阿维尼翁罗讷河石桥等。这倒是个有趣的事情,因为每个仿造品都比“正版”更有名气。
在石桥上望向雷根斯堡老城。
站在铁桥上,还可见到石桥上那座著名雕像。它名为Bruckmandl,立于桥中央,造型为一个年轻男子遥望老城,象征着雷根斯堡自由市从主教统治下赢得独立。
石桥历史悠久,始建于1135年,于1146年完工,“寿命”接近九百年。它是该地区横亘于多瑙河的第一座桥梁,336米的惊人长度,使这座十六孔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被誉为世界建桥史的奇迹之一。
腓特列一世皇帝就是在这里启程,于1189年5月率军开始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欧洲古桥多有桥塔,据说此桥曾有三座桥塔,但如今仅存一座,被改建为博物馆,记录古桥历史。
走过石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河中央的三个小岛。
中间小岛有大片草地,一侧是一栋体量颇大、黄色墙身的老房子,红色斜顶,黑色塔楼,如今是一间酒店,夹在两条河道之间。另一座小岛有一座小教堂与一栋栋民宅,房子外墙艳丽,门前是大片草地,河岸边有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绿树成荫,十分惬意。
多瑙河与河中央的小岛。
还有一个小岛距离老城更近一些,大概位于石桥中央位置,可从桥中央的分岔路走下去。我将之戏称为豪宅区,虽然它事实上只是普通民宅。从桥上望下去,它有一段长长的石板路,颇为宽阔,道路尽头是紧紧挨在一起的几栋民宅,直面多瑙河。它们各式各样,有六层高楼,也有花岗岩为基、形如粮仓的圆形尖顶平房。站在这里望向老城方向,高高的圣彼得大教堂自然是最显眼的建筑,多瑙河边则是清一色的尖顶老房子,密密麻麻如积木一般,因为颜色参差,毫不机械刻板,在河面波光的映衬下显出灵动之气。
目力所及的这些区域,都属雷根斯堡老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它之所以成为世遗,是因其曾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中世纪贸易中心,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文化的见证。
雷根斯堡的发展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1245年,腓特烈二世赋予其城市自治权。作为河道交汇的贸易枢纽,雷根斯堡迅速成为中世纪中欧地区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尽管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但老城依然保存下来,而且是德国最完好的中世纪老城之一。也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余晖,雷根斯堡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拥有最多意式家族塔楼的城市,被戏称为“意大利最北部城市”。
如果仅仅是建筑,那这个城市肯定会缺少些什么。建筑固然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但人才是最鲜活的存在。在石桥的桥头,有一家小小餐馆,以馥郁的墨角兰香料味香肠闻名。抬头看餐馆所在的建筑,颇为别致,小小的窗口一个个点缀于墙身,不似民居。后来才知道,那曾是盐商的仓库。据说,有段时间这里被改造为图书馆,结果时间一久,书页也浸入了盐分。
这家餐馆最早是建桥工人的饭堂。1135年,石桥开启建设工程时,饭堂便随之出现。石桥修好后,饭堂依然存在,为建设圣彼得大教堂的工人以及来往船只的船员提供餐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研发”出美味香肠。
从石桥走回老城,再度经过大教堂。向前直走不久,便见到市政厅广场。市政厅其貌不扬,历史却久远,始建于13世纪。在1663年到1806年之间,它是神圣罗马帝国议会举办地,有“永恒的帝国议会”之称,也堪称帝国政治心脏。1806年8月1日的最后一次帝国议会,宣布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正式解散。如今,这里是雷根斯堡市长的办公地,也是帝国议会博物馆和游客中心所在地。
围绕着市政厅,有多处历史建筑可供寻觅,比如由开普勒故居改造而成的开普勒纪念馆。作为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然而一生贫困潦倒,晚景凄凉。1630年,开普勒来雷根斯堡索取欠薪,病死在这栋房子内。莫扎特也曾在给女友的信中留下“在雷根斯堡吃着美味佳肴,听着优美的宫廷宴会音乐,接受着英格兰式的热情招待,喝着摩泽尔美妙的葡萄酒”的记录。拿破仑曾率军攻下雷根斯堡,但也因此遭遇战场上仅有的一次负伤,因此在这里多住了几天。老市政厅附近的公主咖啡馆,则是德国最古老的咖啡馆,1686年开业。
在雷根斯堡,还有随处可见的教堂、修道院,无须刻意求访,甚至不需要知道名字,每经过一个就进去看看,总有惊喜。比如卡佩勒教堂,外观十分普通,可走进去却可见到满当当的洛可可风格装饰,惊人的华丽。据说这座教堂已有千年历史,中世纪时增加了一个哥特式拱顶。另外一座巴斯利卡修道院,古朴沧桑,十分寂静,早期雷根斯堡的基督教教皇的遗物都放置于此。
走在老城的一条条石板路上,可以见到被爬山虎覆盖墙身的餐馆、精致的小店、现代化的商场、敞亮的书店,它们在这个老城里和谐共存。每一条街巷都有惊喜,比如某个街口有一栋狭窄的七层高楼,红色墙身,一楼是咖啡厅,二楼有漂亮的弧形阳台,三楼窗子则以罗马柱装饰,两侧还各有一个细长的小窗,视线继续上移,就会发现七层楼的门窗各不相同。有些一望无人的街巷,沿街房舍门窗紧闭,石板路上静悄悄,墙上偶有涂鸦。在这样的路上游荡,望着阳台和窗台上的花花草草,感慨于小城的安静。
在雷根斯堡的最末一站,我还是选择回到正在整修的石桥前。两岸都古朴安静,一派见惯兴衰的模样。即使历经沧桑,这座千年古城风华仍在。
标签:雷根斯堡 之心 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