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九点半》所呈现的是一种新型的“接地气”:说人话、谈身边事,把严肃的公共议题通俗化、把冰冷的政策数据形象化。先是看得懂,再是参与得进。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冯楷
“十年前的今天,《九点半》诞生。十年的档口,我们在问自己,十年的初心是什么?我们一直在思考要给大家呈现和传递什么?我们越来越清楚,观点过剩的年代,其实更需要观点。来自专业意见的分析和评论,才能在舆论场的撕扯中给人们可靠的思量。我们无谓您是否记得主持人的模样和名字,无谓您在浙江还是天涯海角,只要在这个节目中因调查而有所知、因观点而有所得、因分析而有所获,就是我们这群媒体人坚持的最大收获。”
这段话是2018年10月28日晚21点30分,浙江钱江频道的本土民生栏目《九点半》开场时主持人说到的。
在行业内,《九点半》是一档知名度比较高的节目,众多媒体都曾拿节目的片段进行拉片学习。笔者要谈及的并非《九点半》的过往殊荣,而是着重聚焦在新媒体环境冲击下,老牌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如何通过模式的迭代重塑品牌?以此来探寻一条可以去借鉴的民生新闻节目“升级之道”。
抓城市症结的核心关切
做公共话题的“圆桌组织者”
与很多媒体的黄金档民生新闻存在的境遇一样,十年前诞生初期的《九点半》也有着与电视辉煌期同样光鲜亮丽的荧屏颜色。从节目内部结构上借鉴杂志文章的写法,通过具有极强个性的主持人,串联起叙述、评论、抒情,从而使得电视能够表达以前只有杂志才能够表达的思想、情绪、话题,由此形成一种“杂志化电视新闻”的新型电视文体。
而随着生产形态的融合、传播渠道的扩容,很多电视媒体开始在内容供需的杠杆上失去平衡。大屏内容的受众流失速度远超预期,小屏投放的精准程度不高,完全以“流量逻辑”支撑新媒体门面,而这又无法与竞争白热化的互联网供应链实现正面抗衡。在这种情况下,本土电视节目的转型困难可想而知,这也是很多行业从业者急于破解的困惑。
同样的困难《九点半》也遇到了。随着主持资源的流失、受众资源的转移,节目在倒逼压力下急需找寻的是能紧紧抓住核心受众眼球的东西。与其设计过多花样,不如做好看家本领,以此把零散的观众转变成具有高专注度的受众。
《九点半》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给出了一条坚持自己核心优势的道路,把深度化的议题做精。节目制片人汤汉涛向传媒内参表示:“我们也有困惑和焦虑,这也驱使着我们勇于破釜沉舟。我曾经做过统计,现在电视节目观众的疲劳期在三个月左右,换句话说一档节目三个月没有一个兴奋点,主体受众就会流失。电视节目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我们学习和研究了大量东亚国家和地区晚间档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生动化讲述、深度化评论,在晚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如何生动展现,需要电视语言和技巧。”
近日,杭州市展开整治不文明养狗运动引起舆论轩然大波。在多方利益视角的声音汹涌而来之时,《九点半》主动出击呼唤理性,为城市治理建言献策。
在11月15日主题为《困犬之争》这期节目中,先是简短介绍了新闻背景和市民态度,随后节目组邀请常驻嘉宾、行政方、城市问题专家,针对“城管打狗”、“办证条件”等市民关心问题及时澄清、点评。
常驻嘉宾认为需要文明执法、文明养狗,呼唤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相互包容;行政方积极接受了建议与意见,解读了政策初衷,并宣传展示政策积极、便民的一面;专家则分析了现象出现的问题,阐释了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体现的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
在《困犬之争》这期节目结尾,主持人语重心长地呼唤理性:拒绝空耗精力的言论撕扯与争吵。这期普通的节目,实际上是《九点半》过去三年所做改革的一个缩影。
去年,杭州市西湖景区由于大量的共享单车涌入导致交通严重堵塞。舆情迭起之时,节目当即把企业经理和问题专家请进演播室,深入探讨共享单车是城市公共出行的补充还是阻碍。
哈罗单车市场经理彭文凯承认了出现的问题,并解释了管理层面出现的漏洞,提出从人员、管理、技术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而问题专家则分析了共享单车这一模式对市民、交通、行政管理造成的巨大困扰,剖析共享单车目前存在的不足。
立足本地,做足本地选题的深度,是《九点半》推进发展进程的地基。节目向市民解释政策,为市民发出声音,在深耕本地热点话题的道路上,努力找寻政府、市场与民众的连接桥梁。晚上九点半,正是大屏“客厅文化”的主战场。在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时间里,要用什么样的选题面对一城市民,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九点半》执行制片人何怀志告诉传媒内参:“社会公共热点话题,观众关注度高,这类公共话题需要找到与社会多数人利益或兴趣点相契合的角度进行延展,包括与浙江本地的类似案例进行比较。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包括人性的冷暖。比如杭州卖花奶奶拾金不昧意外收到好心人寄送的羽绒服包裹,在评论中就提到杭州最近烟雨绵绵,城市里谈论的话题有些沉重,但正是这些小小的感人举动,让我们相信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善良的,是美好的。所以我们的话题构成是多元的,尽力去确保每天呈现的内容都有新鲜度。”
除了立足本地,《九点半》另一条坚持的路线就是通过搭建“电视圆桌”,形成多元利益方的问题探讨。媒介发展的过程也是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过程,受众意识觉醒的进程势必需要媒体主动介入对城市公共场域内热点问题的跟进。
聚集多元利益方的代表,在同一空间下实现针对性探讨,存在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尽力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促使新闻回归受众,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平台搭建反哺社会公共治理体系的积极建设,让电视端的真知灼见真正作用于城市公共决策的实践。
事实上,民生新闻节目的大体量涌现与电视事业的黄金上升期并行。而随着近几年客观媒体环境的变迁,民生节目泛娱乐化倾向铺满整期节目、大量组织搬演镜头下的内容失真化、形式高度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而重拾对公共话题的“聚合式”讨论,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在嘉宾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也是在引领受众实现深度思考社会现象,也是给大屏前的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真实社会生态的契机,促使每个人都去成为社会治理的思考者、参与者。
“《九点半》的优势在于形成了大量的智库资源,我们在节目录制前已经跟嘉宾充分沟通,和智库深度梳理观点。各个单位和参与方之间一定会有阻力,我们往往会说明来意,然后保持深度沟通。一般情况下,一期访谈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编导对接一个方向的嘉宾,以保证沟通的效应。而在节目推进过程中要尽力去保持观点的平衡。这个首先在于主持人在现场的调整,我们在制作时往往会关照到各方说话的权利和机会。此外,我们对待非专家型访谈嘉宾,往往赋予他小切口的职能,避免让他去评价,而是来说做了什么,也就是术业有专攻。”汤汉涛介绍说。
抓街头巷尾的核心诉求
做政策解读的“第一传声筒”
每个万家灯火的夜晚,每座城市广电大楼的明灯,都在为媒体人的深夜坚守点亮。《九点半》是浙江广电最晚的一档民生新闻直播节目。除了紧紧抓住公共议题,做到下情上传,还需要做好政策的“传声筒”,及时上情下达。政策的精准传达,相当于让媒体更好地担当“中介化”的这一角色。媒体理应为政府政策的各个环节提供沟通的纽带,理应促进大众传媒与政府间达成共赢的关系。
对于《九点半》,政策的“传声筒”很多时候都需要夜晚时段的集中努力。据了解,浙江与杭州的很多政策通稿是在晚上六点左右发布。很多媒体普遍的策划思路是不会在这个时间节点推翻原有的编排框架,加入一些深度的政策观察,只会把最新的文件作为消息发布。
而《九点半》已经在长期的实践中,探寻出了在三个半小时之内联系嘉宾、制作深度解读内容、完成全新节目架构的路径,以确保在第一时间让政策解读就能拥有深入的分析,以追求第一落点信息和第二落点信息的兼容,抢占舆论场的最大声量。
今年4月4日,杭州公证摇号买房细则发布。市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新申领预售许可商品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采取委托公证机构摇号方式开展销售工作。
对于此次细则,民间之前早有诸多猜测。细则发布后,《九点半》迅速启动了政策解读的特别策划。在当晚节目中,针对“如何理解向无房家庭‘倾斜’?新政会导致二手房价格上涨吗?新政会催生‘摇号客’吗?”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传统的描述模式效果可能远远落后于解释型的模式,在细则发布的舆情酝酿初期,就主动做好议程的铺陈,可以说是有效拉回了一部分受众对大屏的目光。
另一方面,政策解读往往生涩难懂,观众体验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九点半》充分使用融媒体的形式,进行立体化地全面呈现解读。
有些不适合主持人口播介绍的制作讲解动画视频,或者利用演播室的空间现场展示道具。一般会制作介绍图和KT板,主持人用马克笔生动演绎,使画面活泼有趣。比如杭州文三路隧道开通却造成拥堵,主持人就在演播室演示几个堵点,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
有些政策解读不是以主持人的口吻进行阐述,而是通过街采、专家连线等形式,通过场景转换、音效过渡等避免观众产生疲劳感。而在网友互动方面,会抓取代表性网友观点制作虚拟微信聊天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从实际生产出发,在短时间内收编各类庞杂的资源,并能够准确核实信源、观点的真实,这就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增量,汤汉涛也谈及了他的带队经验:“地面频道普遍面临人少活多的困境。我们的做法是保持超强战斗力骨干,能够短时间形成策划、拍摄、制作、播出。我觉得今年以来,节目最大的收获是团队结构的优化,形成资深编辑、骨干记者、具备现代检索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年轻编辑相结合的团队,各展所长。重点是避免平均用力,拉大长板。资深编辑的加入,能够抵得上2-3个年轻编辑的效力。特别是快速形成拍摄思路、评论逻辑和访谈逻辑,大幅度提高效率。”
《九点半》努力探索新路的这三年,也是网媒冲击显著的一段时间。互联网浪潮冲击下,专业生产缺失、情绪传播大于事实传播的诟病开始凸显。若是不沉淀下躁动的内心,一味地把本身应有的优势送给渠道端,电视大屏的未来或许真会有折戟沉沙的危险。
在国内民生新闻中,《九点半》并非做到了顶级头部的位置,但其中的一些节目设计理念的思维过程、具体展现的模式样态、公共领域的深入探寻是值得行业相关从业者去借鉴的。
传统的民生节目,接地气是主打招牌,也有很多从业者愿意把这样的接地气归结为“土”,道家长里短,窥家庭隐私。而《九点半》所呈现的是一种新型的“接地气”:说人话、谈身边事,把严肃的公共议题通俗化、把冰冷的政策数据形象化。先是看得懂,再是参与得进。
标签:钱江 荧屏 对话 公共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