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2年起,国际奥委会要求每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制作一部记录奥运会的电影。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将镜头对准紧张刺激赛事的幕后,展现“冬奥人”在赛场内外,为梦想拼搏、为友谊喝彩的闪耀瞬间和感人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起向未来”的精彩冬奥篇章。日前,由北影节组委会及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永不落幕北影节系列活动——冬奥官方纪录电影《北京2022》专家研讨会举办,业界专家围绕影片的题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等进行探讨。
《北京2022》历时三年策划和摄制,于2023年5月19日上映。虽然北京冬奥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但回忆起创作经历,陆川导演仍感慨良多,自称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项目,为了这部电影,我们发扬奥运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电影以“北京——铸造赛场”和“运动员——回归赛场”为主线,叙说荣耀背后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故事。“陆川导演善于捕捉人物,其人物设计极具张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饶曙光提出,国际传播叙事策略属于宏大的命题,但仍需要落实到“人”身上,并且要落实到小人物身上。把人物写好、把人物塑造好,是所有电影中最核心的东西。“纪录片就是要尊重人性、尊重拍摄对象,然后给予真诚、付出、记录和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苏六也认为,《北京2022》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的内心和关系,让观众看到这些人身上的光芒。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影片展现出了三种风采,即中国风采、北京风采、奥运风采。让我们感受到北京这座古都拥抱冬奥的热情;各个国家的参与者,包括奥运活动的组织者,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所做出的努力,便是奥运风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从创作手法上对《北京2022》进行了解析,他提出:“在视听方面,影片实现了视觉盛宴与听觉盛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制作水准和精良的艺术品质;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讲奥运会本身,而是在讲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讲天和地之间的扭转,讲冬奥相关的各种人群;在人物塑造方面,一言、一行、一个身影、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信息;在价值开发方面,影片精心、精巧、精致,传递出有关未来的理念,实现了北京冬奥、城市记忆与大国形象的价值结合。”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也认为,影片虽然采用了纪录片的基本拍摄方法,却更多地使用现场各种原声和采访声,体现了客观性,也增强了观赏性,实现纪录风格和艺术表现的比翼齐飞。从画面呈现的角度,《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认为,《北京2022》的画面具有诗意的美感。影片充斥着大量的精彩瞬间,且巧妙地使用了显笔,如落地、失败、高兴等。这些显笔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间烟火,不仅描绘了中国社会现实,更是对奥运精神的传播。
随着北京冬奥话题热度的下降,纪录片受制于市场和商业的局限,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纪录电影,宣发团队使出了全身解数。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表示:“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秉承对历史的责任和担当,我们特意邀请《北京2022》作为开幕影片,就是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体育题材的纪录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敏表示:“《北京2022》的发行工作是回归作品价值本身,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作品,把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冬奥精神传承下去。”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冬奥精神是每一个电影人的责任。电影《北京2022》将奥运遗产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中国这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崔益明)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标签:北京 冬奥会 冬奥 2022 传播